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热点推荐 » 正文

中联重科:技术创新成就工程机械世界标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9-28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504
核心提示:据第一工程机械网报道,当今世界的产业竞争,谁拥有核心技术,谁就拥有话语权。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科技竞争的全球化,这决定了

据第一工程机械网报道,“当今世界的产业竞争,谁拥有核心技术,谁就拥有话语权。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科技竞争的全球化,这决定了中国企业的使命不是对国际标准的仰望,而是要把中国的标准变成世界的标准。”——詹纯新

国际企业界盛传一种说法:“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由此可见,做行业标准的企业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行业的标竿和领头羊。

放眼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能够制定标准的一流企业屈指可数。但在2012年7月17日,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ISO/TC96)秘书处正式落户中联重科。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迎来的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秘书处。ISO/TC96秘书处落户中联重科,充分彰显了中联重科在全球起重机行业的领先地位和主导作用。当业界人士高呼中联重科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赢得话语权的同时,不禁要追问为什么是中联重科独领风骚?其实,这一切都要从中联重科长期以来攻坚克难、持之不懈的技术创新说起。

自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重科前身)于1992年成立以来,中联重科秉承“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恒久理念,致力于创造高可靠性、人性化的工程机械,并不断与全球各领域新技术对接,形成了一个汇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于一体,以创新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风向的“国之重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倘若没有强劲的自主创新内核,中联重科何以成就民族工程机械的巨擘?“自主创新是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生命力之所在”,詹纯新一语中的。

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实现创新互动

中联重科通过创办产业实体,以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作为突破口,实现科研支持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互动。公司自成立以来,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年平均增长率均超过60%,主导产品已涵盖10大系列,100多个品种,成为工程机械行业产品类别最齐全的企业。

自主创新促进了产业发展,带动了企业全方位创新,而这种全方位创新首先体现在观念创新上。观念创新在不同阶段引导着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改革,推动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全面互动,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平台。在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中,科技人员的市场观念得以强化,企业内部实行了评聘分开、课题公开招标等市场化运作,并建立起科研经费的供给保障机制、技术创新评价机制和科研分配机制,增强了自主创新的原动力。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已占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最高时达到7%,真正体现了科研支持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互动。企业创造了塔式起重机、环卫机械、锯条锯床等3个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和汽车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2个国内市场份额第二,并逐步完成了4大工业园区、7大生产基地的产业布局,成长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骨干企业和湖南省工业化标志性企业。

2011年1月25日,意大利总统亲手向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颁布发2010年度“莱昂纳多国际奖”,表彰他在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设备制造龙头企业CIFA中所作的贡献。这是意大利工商界的最高奖,它标志着欧洲商界和舆论对于中国并购的高度认可。

以自主创新激活传统国企,聚合发展能量

中联重科的持续壮大发展,尤如一个耀眼的辐射点,影响力在行业内迅速波及,继而作为创新的原点,依托技术、资本、管理等优势,以重组并购为主要形式,参与到传统国企的改革、改组、改造之中,握指成拳,为长远发展整合资源,聚集能量。

2002年中联重科兼并湖南机床厂、2003年重组并购浦沅集团,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并购双方的技术、市场、管理资源实现了整合和共享,在产业发展中形成了合力,完成了企业五大工业园区、七大生产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二是中联重科的新观念、新机制和新的管理模式使传统国企重新焕发生机。在重组并购后的第一年,湖南机床厂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利润是原来的3倍;浦沅集团当年实现的利润超过重组并购前15年利润的总和。三是创新传统重组并购模式,以企业文化融合为先导,保持原企业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的稳定,较好地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联重科的重组并购涉及的国企职工总人数超过8000人,但由于领导班子和职工内心认同,并购后的企业整合平稳,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切实做到了职工安心,班子齐心,政府放心”,詹纯新表示。

在重组并购后的第一年,湖南机床厂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利润是原来的3倍;浦沅集团当年实现的利润超过重组并购前15年利润的总和。这两宗涉及人数过8000人的重组并购,不仅没有人员下岗,而且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员工收入大幅提高,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被业内称之为“中联模式”。

在自身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中联重科还推动了行业生态链条上其他市场主体的共同繁荣。在其周边形成了上百家极具活力的中小配套企业群,每年为中联重科的配套金额数以亿计。

以自主创新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在自身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中联重科充分认识到,现代市场竞争不仅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更是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竞争,健全自主创新的社会化协作体系,提高自主配套能力,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中联重科从管理、技术、文化、资本等各方面整合了协作配套厂,将其纳入公司统一的供应链管理,加强对上游配套企业的辐射,发挥中联在产业链中的主体作用,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了行业生态链特别是本土配套企业的共同繁荣。

中联重科配套厂——湖南中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前身为沙坪节能设备厂,2005年底成为了中联建筑起重机公司的一个生产基地;目前,中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和工序有:中联重科的全部塔式起重机的塔顶、套架、平衡臂、回转塔身、上支座、下支座、司机室等塔机关键部件;SC型施工升降机;ZR200旋挖钻机的钢结构件;混凝土泵机、泵车的配件;12至50吨汽车起重机的车架等质量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的产品,以及自行设计开发的QTZ40型、QTZ50型塔式起重机、混凝土机械、桩工机械等产品。如今公司年产值4亿元,公司95%以上员工为当地农民,解决了当地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回首当初几十人的乡镇作坊,如今已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语。

1992年前国内市场被国外产品垄断,在中联重科的带动下,国内厂家已达上百家之多,我国自主品牌不仅夺回95%以上的国内市场,而且已销往海外市场,形成了与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

目前,在中联周边有一个由上百家极具活力的中小配套企业形成的企业群体,每年为中联重科的配套金额数以亿计。例如中联重科配套厂湖南中立工程机械公司,已从当初几十人的乡镇作坊发展成为产值近亿元的长沙市利税大户,并安排农民就业300多人。

以自主创新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发挥骨干作用

作为有国家科研院所背景的企业,中联重科以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为责任。“我们认为,一是要把握行业技术进步方向,发挥好引领作用;二是要注重前瞻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发挥好推动行业科技持续进步的中坚作用;三是注重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发挥好标杆作用。因此,我们注重技术的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充分利用我们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搭建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加大共性技术应用研究的投入,支持全行业发展,使行业整体受益”,詹纯新表示。

与其他企业仅有产品开发团队不同,在中联重科有一支定位清晰的特种研究力量,独立于产品开发团队之外。这支队伍由数百名专注于技术的博士、硕士组成,配备了业内顶尖的试验装备与开发工具,承担着前沿技术研究、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任务,是产品开发团队最有力的支撑。近年来,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实验验证,他们陆续掌握了一大批行业尖端技术,为大量新品的成功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目前,中联重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体员工近40%,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1人,国家和省部级中青年专家9人。近年来先后完成重大科研和新产品课题645项,获国家专利143项,完成“九五”、“十五”和“863”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25项、专题55项,主持、参与了30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目前是178项有效标准的制、修订归口单位。自主创新让我们充分履行了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职责。以混凝土泵送机械为例,1992年前国内市场被国外产品垄断,在中联重科的带动下,国内厂家已达上百家之多,我国自主品牌不仅夺回95%以上的国内市场,而且已销往海外市场,形成了与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

“自主创新,我们责无旁贷”,詹纯新说。目前,中联重科正推进以“企业主体中间裂变,产业链上下延伸”为核心内涵的“核裂变”战略,力争在3-5年内,40%的产品以自主品牌销往海外,实现企业技术、市场、品牌、资本与国际的全面对接,打造湖南的国际化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只有坚持自主创新,以自身的科技、经济小循环逐步融入不同层次的经济大循环,才能壮大整体实力,打造自主品牌,培育国际竞争力”,詹纯新将自主创新看作中联重科全球化战略布局的天元星位。一个视自主创新为企业生命力之所在的公司,定有所作为!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