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印刷包装 » 正文

转型:20年慧聪网历史上的四个瞬间之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0-17  作者:中国万商网  浏览次数:337
核心提示:  第三个瞬间:慧聪的一次高层会议,当时升任慧聪网副总裁的郭江恍然发现,自己身边坐着的只有两个人,一是叔叔郭凡生,另一个

  第三个瞬间:慧聪的一次高层会议,当时升任慧聪网副总裁的郭江恍然发现,自己身边坐着的只有两个人,一是叔叔郭凡生,另一个是妻子耿怡。此时,耿怡还只是慧聪的一名中层员工。

  其实,早在2003年慧聪上市之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已是如火如荼。的B2B网站已于1999年正式上线,而以新浪、搜狐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正如日中天,百度已经找到自己的赢利模式,和 Google发生了正面竞争,互联网的热潮似乎是一夜之间席卷中国大地。

  互联网被称为世界第三次浪潮的主力军,被称为史上最强大的信息革命,而慧聪,一家用印刷方式提供商情服务的再传统不过的企业,又怎么能够应对互联网的冲击呢?其结果,一方面,财务业绩飞流直下,中小企业对驱之若骛,2005年就坐拥10万收费客户,而慧聪却出现了几乎每月1000万元的大幅亏损。慧聪的股票也坠落成“仙股”,几年时间都在1港元以下,最低甚至低至0.3元。“有几年时间我根本就不看慧聪股票,谁爱看谁看去。”接手郭凡生任慧聪CEO的郭江曾经这样表示,这句话里包含着太多的无奈。

  业绩的亏损,股市的失意,直接带来团队的人心煌煌。负面舆论也甚嚣尘上,降薪降职、转岗裁员、取消保险的流言被媒体多次提及。

  大厦将倾,安有完卵。怎么办?慧聪怎么办?慧聪人怎么办?

  此时,郭江,一个刚刚年过30的年轻人临危受命,肩上了慧聪领头人的重任。“我不懂互联网,还是你来吧。”回忆起当年郭凡生抽身让贤的场景,郭江几度唏嘘。在一次慧聪内部的高层会议上,他恍然发现自己身边坐着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叔叔郭凡生,一个是他的妻子耿怡,而耿怡此时还只是慧聪的一名中层员工。“那是慧聪最难的时候。”郭江多次提及这个场景。

  郭江,1996年进入慧聪网,从业务经理开始做起,2002年升任慧聪副总裁,2008年接替郭凡生任慧聪网CEO。在郭江的心里,很显然,转型,向互联网转型是慧聪的必由之路。可是,怎么转?如果转的话,原有的还在赢利的业务怎么办?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极大不同,人在哪里?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慧聪的面前,让慧聪犹豫不决。

  事实是,慧聪对互联网的探索之前已经开始。1998年与当时知名的瀛海威公司合作,1999年慧网上线,强调“网刊互动”,在坚持传统黄页的同时,把企业信息搬到了互联网上。2001年在搜索上做投入,陈沛就在此时加入慧聪网。但是,不能放弃赢利的商情杂志这一想法,让慧聪对互联网的探索一直处于迟疑状态,错失了很多次领先中国互联网的时机。比如,当百度与新浪分手决定走自己的搜索之路时,慧聪接手了新浪等门户的搜索业务,结果失去了建立独立搜索体系的机会。一个从慧聪离职的员工对此就颇为感叹:“我深深为一家公司叹息,因为这家公司本来可以成为百度+!这家公司就是慧聪。”他甚至说,“论起步时间、技术、资金,如果慧聪走对路,他就是今天的百度。百度和慧聪――向左走向右走,慧聪已无路可走。”

  成立了互联网事业部,但不久却又撤销,合并到其他行业部门。域名也多次变化,起初称为慧网(wisenet.com),后来改成慧聪商务网(sinobnet.com),到2003年才改成现在的慧聪网(hc360.com)。

  在业界看来,慧聪最大的失误是给了机会。

  1999年,郭凡生和马云都看到了互联网对中国中小企业巨大的价值,都看到了B2B的未来,和比,慧聪已经有了7年企业服务的历史,有挣钱的商情杂志和报纸分类广告业务,以及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和优秀的销售团队,这对B2B都有着非凡的价值,却是一无所有。但是,马云只有互联网,他只能努力,只能专注,而慧聪却有其他的盈利业务,反而不能背水一战。结果,慧聪错失了数年机会,等已经成为B2B老大时,慧聪才发现自己真的落后了,前进的路上有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郭江是慧聪高层中坚定的转型主张者,虽然他并不同意转型的说法。他把转型看成是慧聪的一次“爬坡”,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进程。“慧聪必须重新开始,必须忘记昔日的辉煌,做互联网的小学生。”显然,从分类信息向互联网转型的道路,是一条注定充满艰辛和荆棘的道路。老牌的上市企业慧聪网必须重振旗鼓,重新

  创业,才可能再造辉煌。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